钧窑工艺 · 八大工序造就完美艺术

法国女足世界杯 8460

二、造型

设计→造型

根据设计意图制作出一定形状的模子。钧瓷传统造型以盘、钵、碗、炉、花盆等器皿为主,追求端庄大气、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。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,进行了大胆改革,形成了茶具系列、动物系列、人物系列、器皿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,上千个品种。

三、制模

打漆→分线→闸子儿→打油→和石膏浆→注石膏浆→修模→揭扇→制套

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。模型材料古代用泥,翻制成后素烧成模,可用于脱坯成形。

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,使其凝固而成模。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,也可用于脱坯成形,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,可反复多次使用。模型一般为内空型,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。

四、成形

(一)注浆成形

清模→合模→量浓度→过箩→注浆→放浆→开模→修坯→粘接→打章→干燥→抹坯

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,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,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型的坯体。

(二)拉坯成形

泥浆脱水→练泥→揉泥→拉坯→旋坯→粘接→打章→干燥

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,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。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。

五、素烧

验坯→支棚板→装窑→入窑→烧窑→冷却→开窑

素烧是将已成型的净坯,也就是还没有上釉的坯体,装入窑炉进行烧成的过程。素烧温度一般在900℃-950℃之间。

钧瓷素烧的作用:

1、素烧后的坯体吸水与硬度强度增大,利于施釉、装窑等操作,可减少工人工作时对胎体的破损。

2、经过素烧,胎体内的有机物质被氧化挥发,水分蒸发,到釉烧时可避免这些物质的挥发而导致釉面出现棕眼、釉泡等缺陷,碳素被氧化形成二氧化碳气体,同时避免了碳素的沉积,可使钧瓷釉色光亮、鲜艳。

3、素烧后,胎体强度增加增大了吸水力,同时也提高了吸釉能力,使釉层达到理想的厚度,并能保证施釉的工艺质量要求。因为钧瓷釉层较厚,在1.5―2毫米之间,不经过素烧的胎体,吸水力低经不住釉的吸附,泥坯表面湿透后容易产生气泡等缺陷,上釉烧成后,还容易出现脱釉、缺釉等问题。

4、素烧就是为了增大釉烧的成品率。素烧后可对素胎再进行一次筛选,因有些缺陷在素烧后才显得比较明显,如隐裂纹、棕眼等,去除不合格的素胎,能进一步提高釉烧钧瓷成本的质量。

六、上釉

检素胎→上水→量浓度→捞釉→上釉→干燥→刷釉→清足

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,采用涮釉、浸釉、浇釉、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,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。

七、釉烧

支棚板→清棚板→洒砂→装窑→入窑→烧窑→冷却→开窑

釉烧是钧瓷制作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。釉烧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为氧化期(窑室温度达到950℃,用时2-3小时)。这个阶段烧氧化气氛,氧化充足,以升温为主,主要是排除坯胎中上釉时吸附的水分和釉层中木料所含的水分,同时使釉料中的有机物、氧化、挥发。

第二个阶段为还原期(窑室温度950℃-1250℃之间,用时8-9小时)。氧化期烧到950度开始转火,由氧化气氛转入还原气氛。这个阶段通过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进入多孔的胎和釉中,使其所含的铜和铁得到还原,加上其它众多因素的影响,使钧釉呈现出五颜六色、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。

第三个阶段为弱还原期(窑室温度1250度至烧成温度,用时2小时左右)。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升温达到釉成熟的烧成温度,使釉面光亮。这个阶段坯胎完全烧结成瓷胎,釉面效果大部分已形成。

第四个阶段为冷却期(窑室温度从烧成温度至200度,用时12小时)。烧成结束住火后,首先拉开窑炉闸门,使之自然冷却。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、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,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、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。

八、检选

对烧成后的产品,按照钧瓷质量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。合格品一般有正品、精品、珍品等几个级别。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,窑变效果一般;精品没有任何缺陷,有一定的窑变效果;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,窑变效果丰富而独特。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、斑点、纹理、开片及自然图画、意境等。

钧瓷烧制工序复杂而精细,在过去常见的柴烧与煤烧中,常有“十窑九不成“之说,虽然现在多为气烧,合格率提高了, 但在生产过程中仍会经常出现各种缺陷而成为次品或废品。

钧瓷的价值,不仅在于其变化无常的外表,也在于烧制工艺,这种承载着千年历史文明的烧制工艺,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价瑰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