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历史文化丨邺城遗址:开创都城的新格局

历届世界杯主题曲 8590

邺城遗址

开创都城的新格局

历史变迁

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部约20公里处,面积近14平方公里,核心区保护范围30平方公里,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约84平方公里。邺城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国家首批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之一,历史上先后为曹魏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六朝都城,有“三国故地、六朝古都”之美誉,是都城规划肇始地、建安文学发祥地、佛学弘传中兴地、多元文化碰撞地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承载,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。

“邺”作为地名,起源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封地,距今已有4000余年。公元前658年,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首筑邺城。战国时期,魏文侯以邺城为陪都。一代廉吏西门豹、史起先后为邺令,革除陋习,兴修水利,大力发展农业生产,使邺城很快成为繁荣富庶、易守难攻、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。

公元204年,曹操按照王都的规制大规模营建邺城,并作为其统一北方、兼并群雄的根据地。曹操为增加城市功能,先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“铜雀、金凤、冰井”三台,建置了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,开设了专门用于商贸流通的商业市场,邺城迅速成为全国文化、经济、军事中心,开启了邺城作为六朝都城的序幕。

公元534年,魏孝静帝迁都邺城,从洛阳迁来40万户,并营建了规模更加宏大的邺南城。北齐时期,高洋又对邺北、邺南城大肆重修,奢侈超过后赵和曹魏时期。此时的邺城,经过几代人的精心设计和经营,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日趋强大完善,成为我国甚至于全世界都具有显赫地位的历史文化名城。

经过邺城考古队40余年的考古研究,发现了大量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遗迹和文物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。经过持续勘探、发掘,揭露出宫城、建筑基址、城墙、城门、护城河、道路、渠道等丰富的城市元素,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、城市可持续发展,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,是研究、展示邺城遗址的重要基础,其科学性、艺术性、完整性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。2021年邺城遗址入选全国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。

特色设计

邺城是都城规划肇始地,开创了“中轴对称、分区布局”和先规划后建设的设计先河。曹操占据邺城后,建造的邺北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单一宫城制度的都城,改变了之前宫殿区南北分散的形制,采取对称均匀的中轴线设计思路,使都城的平面布局更为对称和规整,对中国都城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邺南城上承曹魏邺城,其建筑格局前承秦汉,后启隋唐,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里程碑,对中国的西安、北京城以及日本的平城京、奈良和韩国的古代都城建设影响深远,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,被中国古都学会认定为“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之典范”。

建设规划

近年来,临漳县围绕独特的邺城文化脉系,立足资源优势,突出文化内涵,成功打造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铜雀三台遗址公园、邺令公园和邺城博物馆、邺城考古博物馆、建安文学馆、邺城县令廉吏展馆、邺城公园、金凤公园等一批具有邺城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。坚持“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活起来”的理念,在国家和省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打造了三台遗址展示区、邺南城宫城展示区、朱明门中轴线展示区、邺南城宗教礼制区这四大展示区。2022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,开启了以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
临漳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该县坚持保护传承、守正创新,用现代经济思维推动文旅融合大发展,全方位打造旅游环境,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,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真正让文化活起来、旅游热起来、人气旺起来,努力把临漳打造成为“这么近,那么美,周末到河北”的重要目的地。

临漳生态宜居,城市环境优美,是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县城、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、河北省生态园林县城、河北省森林城市,建有三台园、三曹园、六朝园、七子园、金凤公园等10个高品质的综合公园和百余个小游园,被誉为“公园中的县城”,已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旅游、观光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。

来源: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临漳文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