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
柳肃教授两度登上央视《百家讲坛》栏目
向观众妙趣横生地讲述
中国古建筑的智慧与内涵
2025年3月16日22:00
柳肃教授再登央视《传世古建》栏目
让我们跟随柳肃教授的步伐
一同走进传世古建——天坛
感受深厚历史与建筑技艺交织的震撼魅力
领略天坛跨越六百多年的独特风采
点击收看《传世古建》
第十期《礼法于天——天坛》精彩内容。
柳 肃
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“终身荣誉会员”。
在世界文化遗产“北京中轴线”的最南端
天坛静静伫立
它磅礴恢宏,它底蕴深厚
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
亦是东方建筑独特之美的集大成者
01
面 积 大
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,天坛的占地面积近三百万平方米,是故宫的3.7倍。在天坛的中轴线上,从北往南依次排列着皇乾殿、祈年殿、皇穹宇和圜丘,西边建有斋宫。
圜丘为古代祭天场所。
祈年殿用作祈祷五谷丰登之用。
两处古建筑都表达了古人对天和自然的崇高敬意。
02
结 构 精
提及天坛,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祈年殿。祈年殿以无可比拟的建筑形制和建造工艺,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艺术典范。它的三层重檐圆形屋顶,尽显和谐与对称之美。将祈年殿三层屋顶边线相连,在天空相交,夹角近三十度;连接最上层屋顶边沿与鎏金宝顶中线,构成近乎九十度的直角,呈现完美稳定的三角形构图。
历史长河中,祈年殿外观的改变,彰显了古人对几何美学的深刻理解。
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初建天坛之时,修建了一个名为“大祀殿”的方形建筑,便是祈年殿最初的形制。明代嘉靖皇帝时,将其改方为圆,改名为“大享殿”,是如今祈年殿的前身。
大祀殿。
大享殿。
最初圆形三层屋顶的大祀殿,上中下是不同的三种颜色,分别代表天、地、世界万物。清朝乾隆年间大修的时候改为了同一种蓝色。
03
造 型 美
鎏金宝顶,蓝瓦红柱,和玺彩画瑰丽夺目,檐下斗拱繁花似锦,祈年殿极具中国传统色彩之神韵。
步入殿内,最高等级的龙凤彩画富丽堂皇、庄重典雅。天坛内外五千多处和玺彩画以“沥粉贴金”的装饰技艺,勾勒纹路,将皇家的威严与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抬头仰望,层层斗拱托起的圆形藻井位于大殿正中,金色龙凤雕饰其中,龙头、凤首栩栩如生。与之呼应的是地面中心的 “龙凤石”,上下映衬,让自然与雕琢之美在殿内完美融合。祈年殿内的穹顶,仿佛将世间的万千气象收纳在方寸之间,以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之感,令人仿佛置身浩瀚无垠的宇宙,静静感受着时空的流转。
04
寓 意 佳
祈年殿内大柱排列暗藏乾坤。中央四根大柱,象征着一年四季;其外围有两圈柱子,内圈为十二根金柱,代表一年十二个月,外圈是十二根檐柱,对应一天十二个时辰;内、外共计二十四根柱子,寓意一年二十四个节气;再加上中央的四根,总共二十八根,恰好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。
除了祈年殿,圜丘也是天坛的“名片”。它是天坛内真正祭天的场所,明清两代有22位皇帝、654次祭典在此举行。
三层台基以阳数布局,对应一三五七九,古人将对天的尊崇都写在这些数字里。圜丘以天心石为中心,呈扇形向外逐圈延展。
每圈扇形石块为9的倍数,一直铺到第9圈,从一九到九九,用天之极数以喻人心之极尽天意。站在天心石上说话,不管朝哪个方向,都会有洪亮的回声,屏气静心,仿佛可以听到天空传来的神秘声响。
柳肃教授畅言道:“建筑结构和文化的象征含义结合得这么好的建筑,中国古建里没有第二个了”。
天坛,连接天地,贯穿古今,先辈们将对天地的敬畏、对家国的美好祈愿,倾注于天坛之上。从曾经的祭祀之所,到如今的市民公园,天坛不仅是古代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。如今,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,感受中国古人礼法于天的建筑哲思,以天坛为代表的中国古建,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,向世界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智慧。
原标题:《湖大教授在央视带你领略天坛的建筑哲思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