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儒家》相關討論 相關資源 《論語》 [春秋 - 戰國] 公元前480年-公元前350年提到《論語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武英殿十三經注疏》本《論語注疏》《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》本《論語注疏》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孔子家語》《論語旁證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精義》《古逸叢書》本《論語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集說》《讀論語叢說》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論語集解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集解義疏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語集說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注疏》《指海》本《論語意原》《欽定篆文六經四書.論語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意原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稽求篇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語注疏》《論語古注集箋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類考》《湖海樓叢書》本《論語類考》[顯示全部]資料來源 相關資源 《顏淵》 顯示注釋提到《顏淵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武英殿十三經注疏》本《論語注疏》:顏淵《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》本《論語注疏》:顏淵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孔子家語》《論語旁證》:顏淵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精義》:顏淵《古逸叢書》本《論語》:顏淵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集說》:顏淵《讀論語叢說》:顏淵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論語集解》:顏淵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集解義疏》:顏淵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語集說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注疏》:顏淵《指海》本《論語意原》《欽定篆文六經四書.論語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意原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稽求篇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語注疏》《論語古注集箋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語類考》《湖海樓叢書》本《論語類考》[顯示全部]
10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注釋相關討論顯示更多訊息顏淵:
子張問崇德、辨惑。子曰:「主忠信,徙義,崇德也。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『誠不以富,亦祗以異。』」
顏淵:
子張問提高品德、明辨是非。孔子說:「以忠信為宗旨,弘揚正義,就可以提高品德。對一個人,愛的時候,就希望他長生不老;恨的時候,就希望他馬上去死。既盼他長生,又盼他快死,這就是不辨是非。這樣做對自己沒好處,衹能使人覺得你不正常。」
21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注釋顯示更多訊息顏淵:
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,曰:「敢問崇德、脩慝、辨惑。」子曰:「善哉問!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脩慝與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」
顏淵:
樊遲陪孔子到魯國的天壇游覽。樊遲問:「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、改正錯誤、明辨是非?」孔子說:「問得好!吃苦在前,享受在後,不就能提高品德嗎?進行自我批評,不去批評別人,不就能改正錯誤嗎?忍不住一時之氣,忘了自己和親人的安危,不就是糊塗嗎?」
《禮記》 [戰國 (公元前475年 - 公元前221年)]提到《禮記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武英殿十三經注疏》本《禮記正義》《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》本《禮記正義》《仿宋相台五經》本《禮記》《船山遺書》本《禮記章句》《禮記章句》《六譯館叢書》本《禮記識》《守山閣叢書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+春秋正旨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大全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述註》《墨海金壺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析疑》《四部叢刊續編》本《禮記要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》《禮記正義(殘卷)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注疏》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纂圖互註禮記》《四部叢刊三編》本《禮記正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集說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禮記集說》《禮記識》[顯示全部]資料來源 相關資源 [又名:《小戴禮記》]《王制》提到《王制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武英殿十三經注疏》本《禮記正義》:王制《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》本《禮記正義》:王制《仿宋相台五經》本《禮記》:王制《船山遺書》本《禮記章句》:王制《禮記章句》《六譯館叢書》本《禮記識》《守山閣叢書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+春秋正旨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大全》:王制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述註》《墨海金壺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析疑》《四部叢刊續編》本《禮記要義》:王制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》《禮記正義(殘卷)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注疏》:王制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纂圖互註禮記》:王制《四部叢刊三編》本《禮記正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集說》:王制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禮記集說》《禮記識》[顯示全部]
38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王制:
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,明七教以興民德,齊八政以防淫,一道德以同俗,養耆老以致孝,恤孤獨以逮不足,上賢以崇德,簡不肖以絀惡。
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
命鄉,簡不帥教者以告。耆老皆朝于庠,元日,習射上功,習鄉上齒,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。不變,命國之右鄉,簡不帥教者移之左;命國之左鄉,簡不帥教者移之右,如初禮。不變,移之郊,如初禮。不變,移之遂,如初禮。不變,屏之遠方,終身不齒。
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
命鄉,論秀士,升之司徒,曰選士。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,曰俊士。升於司徒者,不征於鄉;升於學者,不征於司徒,曰造士。
《文王世子》提到《文王世子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武英殿十三經注疏》本《禮記正義》:文王世子《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》本《禮記正義》:文王世子《仿宋相台五經》本《禮記》:文王世子《船山遺書》本《禮記章句》:文王世子《禮記章句》《六譯館叢書》本《禮記識》《守山閣叢書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+春秋正旨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大全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述註》《墨海金壺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析疑》《四部叢刊續編》本《禮記要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訓義擇言》《禮記正義(殘卷)》:文王世子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注疏》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纂圖互註禮記》:文王世子《四部叢刊三編》本《禮記正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禮記集說》:文王世子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禮記集說》《禮記識》[顯示全部]
23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文王世子:
宗廟之中,以爵為位,崇德也。宗人授事以官,尊賢也。登餕受爵以上嗣,尊祖之道也。
《白虎通德論》 [東漢] 79年-92年 班固著提到《白虎通德論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《古今逸史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《抱經堂叢書》本《白虎通》《關中叢書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白虎通疏證》《劉申叔遺書》本《白虎通義斠補》《劉申叔遺書》本《白虎通義定本.白虎通義源流考》[顯示全部] [又名:《白虎通義》, 《白虎通》]《卷二》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《古今逸史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《抱經堂叢書》本《白虎通》《關中叢書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白虎通疏證》《劉申叔遺書》本《白虎通義斠補》《劉申叔遺書》本《白虎通義定本.白虎通義源流考》[顯示全部] 《禮樂》提到《禮樂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:禮樂《古今逸史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:禮樂《漢魏叢書》本《白虎通德論》:禮樂《抱經堂叢書》本《白虎通》:禮樂《關中叢書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白虎通義》:禮樂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白虎通義》《白虎通疏證》:禮樂《劉申叔遺書》本《白虎通義斠補》《劉申叔遺書》本《白虎通義定本.白虎通義源流考》[顯示全部]
8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影印本禮樂:
樂所以作四夷之樂何?德廣及之也。《易》曰:「先王以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。」《詩》云:「奏鼓簡簡,衎我烈祖。」《樂元語》曰:「受命而六樂。樂先王之樂,明有法也;與其所自作,明有制;興四夷之樂,明德廣及之也。」故南夷之樂曰《兜》,西夷之樂曰《禁》,北夷之樂曰《昧》,東夷之樂曰《離》。合歡之樂人舞於堂,四夷之樂陳於右,先王所以得之,順命重始也。
《潛夫論》 [東漢] 102年-167年 王符著提到《潛夫論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潛夫論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湖海樓叢書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法言、潛夫論》《潛夫論》[顯示全部] 《務本》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潛夫論》:務本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潛夫論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潛夫論》:務本《湖海樓叢書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法言、潛夫論》《潛夫論》[顯示全部]
4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影印本務本:
夫教訓者,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。今學問之士,好語虛無之事,爭著彫麗之文,以求見異於世,品人鮮識,從而高之,此傷道德之實,而或矇夫之大者也。詩賦者,所以頌善醜之德,洩哀樂之情也,故溫雅以廣文,興喻以盡意。今賦頌之徒,苟為饒辯屈蹇之辭,競陳誣罔無然之事,以索見怪於世,愚夫戇士,從而奇之,此悖孩童之思,而長不誠之言者也。內孝悌於父母,正操行於閨門,所以烈士也。今多務交游以結黨助,偷世竊名以取濟渡,夸末之徒,從而尚之,此逼貞士之節,而衒世俗之心者也。養生順志,所以為孝也。今多違志儉養,約生以待終,終沒之後,乃崇餝喪紀以言孝,盛饗賓旅以求名,誣善之徒,從而稱之,此亂孝悌之真行,而誤後生之痛者也。忠正以事君,信法以理下,所以居官也。今多姦諛以取媚,撓法以便佞,苟得之,從而賢之,此滅貞良之行,開亂危之原也;五者,外雖有振賢才之虛譽,內有傷道德之至實。
《斷訟》提到《斷訟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潛夫論》:斷訟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潛夫論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湖海樓叢書》本《潛夫論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法言、潛夫論》《潛夫論》[顯示全部]
10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影印本斷訟:
先王因人情喜怒之所能已者,則為之立禮制而崇德讓;人所可已者,則為之設法禁而明賞罰。今市賣勿相欺,婚姻無相詐,非人情之不可能者也。是故不若立義順法,遏絕其原。初雖慚恡於一人,然其終也,長利於萬世。「小懲而大戒」,此所以全小而濟頑凶也。
《論衡》相關討論 [東漢] 80年 王充著提到《論衡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論衡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論衡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衡》《龍溪精舍叢書》本《論衡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衡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衡》[顯示全部] 《非韓》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論衡》:非韓《漢魏叢書》本《論衡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衡》《龍溪精舍叢書》本《論衡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衡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衡》[顯示全部]
17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影印本非韓:
魯繆公問於子思曰:「吾聞龐𢵧是子不孝。不孝,其行奚如?」子思對曰:「君子尊賢以崇德,舉善以勸民。若夫過行,是細人之所識也,臣不知也。」子思出,子服厲伯見。君問龐𢵧是子。子服厲伯對以其過,皆君子所未曾聞。自是之後,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。韓子聞之,以非繆公,以為明君求姦而誅之,子思不以姦聞,而厲伯以姦對,厲伯宜貴,子思宜賤。今繆公貴子思,賤厲伯,失貴賤之宜,故非之也。
《明雩》提到《明雩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論衡》:明雩《漢魏叢書》本《論衡》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衡》《龍溪精舍叢書》本《論衡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論衡》《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》本《論衡》[顯示全部]
15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顯示影印本明雩:
曰:《春秋》大雩,傳家在宣、公羊、穀梁無譏之文,當雩明矣。曾晳對孔子言其志曰:「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孔子曰:「吾與點也。」魯設雩祭於沂水之上。暮者晚也,春謂四月也。「春服既成」、謂四月之服成也。冠者、童子,雩祭樂人也。「浴乎沂」、涉沂水也,象龍之從水中出也。「風乎舞雩」,風、歌也。「詠而饋」、詠歌饋祭也,歌詠而祭也。說《論》之家,以為浴者,浴沂水中也;風、乾身也。周之四月,正歲二月也,尚寒,安得浴而風乾身?由此言之,涉水不浴,雩祭審矣。《春秋左氏傳》曰:「啟蟄而雩。」又曰:「龍見而雩。」啟蟄、龍見,皆二月也。春二月雩,秋八月亦雩。春祈穀雨,秋祈穀實。當今靈星,秋之雩也。春雩廢,秋雩在,故靈星之祀,歲雩祭也。孔子曰:「吾與點也。」善點之言,欲以雩祭調和陰陽,故與之也。使雩失正,點欲為之,孔子宜非,不當與也。樊遲從游,感雩而問,剌魯不能崇德,而徒雩也。夫雩、古而有之,故《禮》曰:「雩祭、祭水旱也。」故有雩禮,故孔子不譏,而仲舒申之。夫如是,雩祭、祀禮也。雩祭得禮,則大水,鼓用牲于社,亦古禮也。得禮無非,當雩一也。
《風俗通義》 [東漢] 190年-200年提到《風俗通義》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龍溪精舍叢書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金陵叢書》本《風俗通義佚文·天方典禮釋要解·金子有集·金子坤集》《古今逸史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潛研堂全書》本《風俗通義逸文》[顯示全部] 《聲音》 電子圖書館底本: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欽定四庫全書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龍溪精舍叢書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金陵叢書》本《風俗通義佚文·天方典禮釋要解·金子有集·金子坤集》《古今逸史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漢魏叢書》本《風俗通義》《潛研堂全書》本《風俗通義逸文》[顯示全部]
1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聲音:
《易》稱:「先王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。」《詩》云:「鐘鼓鍠鍠,磬管鎗鎗,降福穰穰。」《書》曰:「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。」鳥獸且猶感應,「而況於人乎?況於鬼神乎?」
共16段落。第1頁,共2頁。 跳至頁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