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佛教「空」

世界杯足彩 9141

不好意思同學,剛好路過看到上述三種特性應該都是形容「有為法」的,所以就引出一些資料供您參考。

沒有要指正的意思,請別曲解,還請見諒!

《般若經》是最早流行的大乘經典,其主要內容是闡述般若智慧及空的哲理與實踐。《般若經》闡發佛說的緣起深義,諸法皆依因緣法則而生滅存在,按其本質來說是不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,這就是空性或無自性,我們所經驗到的諸法,不過就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假體。

「空」是形容詞,「空性」是空的名詞化,空性又稱為真如、涅槃、法性⋯⋯等等,其中就為表示出最普遍的真理,而這個真理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。若要具體來說明空義,實不可得,因為空者離言,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,必須親證。但佛說法要眾生能理解都必須通過設施的教法,而這個空義就是通過假立的教法來說明,當中約可以整理出如下幾點:

1)無我:佛說諸法皆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、亦非我所,當中的意思,若從普遍理則的角度上來理解的話就是色者無常,無常即是苦,苦者無我,無我者是空,空者彼非我有、我非彼有。因此,「空」與「無我」便劃上等號了。

2)空住:所謂的空住也就指阿練若,在空閑處修空觀,以空來象徵禪慧的境地。

3)空諸欲:修習空住離愛欲而不染著,與空住義相通。

4)空世間:世間指六根、六境、六識、六觸、六受,皆為變易之法是為世間,亦名為空。

5)涅槃:緣起是有為、是世間、是空,所以修空觀離煩惱得涅槃。涅槃是無為,是出世間,也是空,是出世間空性。故「空」是依緣起而貫徹了生死與涅槃。

從以上義,大概可以了解到「空」皆與離煩惱相關,即離欲,即解脫自在,即空觀/空慧。原始佛教時期,佛多說「無我」少說「空」,至後來自玄奘法師譯出瑜伽系經論起,才嚴格分出空與空性。「空」是遮遣妄執,而「空性」是空所顯性,離妄執而顯的法性,所以是如實有。

從初期佛典中所談的都是「空」,如空諸欲、空世間、無常、苦、無我等等義。而空住或凡是作為觀名、定名、經名的都是「空性」。

因此,「空」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意思,也不只是否定詞,而是空其所空,有其所有的意思。離妄執煩惱是「空」,表示無累清淨、寂靜也是「空」。 又於大乘法中強調「空」乃般若,是體證真理的智慧,是修菩薩行所必備的空慧。若說出世間「空性」時,就是空所顯性,也就是涅槃、真如等義。

Reference: 金剛經導讀課程講義/陳雁姿博士